主流上市银行的特色金融专题分析研究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用益研究”一键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本页面内容到朋友圈
综合金融与全能金融是各家银行均在努力追求的,而在这个愿望实现、目标达成之前,特色金融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定的过渡性角色。当然,所谓特色金融,其重在传统银行业务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以期能够打破常规、突破沉寂;而综合金融或全能金融则犹如蜻蜓点水,重在传统银行业务之外,辅之以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并行的武器。
不过回归到业务实践,我们认为二者的并行是必要的,而主流银行的相关经验也值得后续努力者给予关注。
一、政策的推动对于特色金融的贡献不容忽视
对于深受政策周期影响的商业银行而言,其特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特别是专营机构的一些政策,且二者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专营,即业务专营,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业务的某种特色。
(一)专营机构开始进入视野(2008年以前)
专营机构的最初出现以金融市场业务为主,特别是票据业务、资金营运业务等等。例如,
1、2000年10月,工商银行申请在上海筹建票据专营机构获得批复,成为我国第一家异地持牌专营机构。
2、2003年11月成立的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获得金融许可证的资金业务专营机构。
3、2005年,工行、农行、中行等分别设立持有金融许可证的银行卡业务专营机构。
(二)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集中批量出现(2008-2012年)
在金融市场业务成为一些银行的特色之外,客户端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2008年-2012年期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被提到国家战略,2008年12月银监会印发《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掀起了我国银行业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高潮。招商银行、吉林银行、石家庄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重庆银行、宁夏银行等分别成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并快速获得批复。
(三)文创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特色专营机构涌现(2012年以后)
2012年之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各类特色专营机构的设立,如文创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科技金融等。例如,
第一,2012年12月,银监会核准交通银行私人银行专营机构开业。
第二,2013年10月,杭州银行设立国内首家文创金融专营机构。
第三,2014年,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指出各银行应建立区域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第四,2014年11月,昆仑银行国际业务结算中心(专营机构)在北京挂牌开业。
第五,2016年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26号文),支持优质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同业业务中心等专营机构,探索组建理财、信用卡等业务条线子公司等。
第六,2016年3月,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专营机构,开发专属产品,提供专业性、一站式、综合化金融服务。
第七,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央行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试点机构可按照〔2012〕59号文的规定,设立服务科创企业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专司与科创企业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信贷投放。除发放贷款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可以向科创企业提供包括结算、财务顾问、外汇等在内的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实际上,北京银行与建设银行于2010年就已在中关村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浦发银行也于2013年在上海设立科技专营机构等。
二、主流银行的特色金融实践
特色金融的未来方向是专营,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专营机构越来越多。而一些银行在特色金融也已经实践多年。
(一)全国国有大行:全面发展之下仍不忘深挖特定优势
国有大行中我们选择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四家作为案例。事实上,国有大行通过早期的高密度机构网点布局,在零售业务拓展、客户数积累、客户粘性、成本优势等方面已经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其综合化金融优势也更为突出,可以说无论是从规模、存贷款、客户数、机构网点分布、非银机构数量、表外业务等方面均拥有其它类型无可比拟的先发垄断优势和风险分散优势。
如此良好的基础使得它们在经历经济金融周期时也显示出比较强的抗压性,然而尽管如此各家银行仍在全面发展之余深挖一些特色金融的经营空间,例如建设银行的住房金融业务、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中国银行的跨境业务等等,但这些特色也只是表现和倾向性略有突出而已。
拥有10万亿级、20万亿元级的国有大行也会经受更大的风浪冲击,因此更需要在经营上保持着战略性、稳定性与连续性,但在保持全面性的同时弥补短板的战略亦非常明显,号称宇宙号的工商银行甚至在信贷布局、民营企业、国际业务与养老金融等方面也深谙政策变化、市场随机之道,主动应对并积极调整。例如,聚焦海南自贸区、中国进口博览会、400余个工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关入库相关企业等最新业务方向便是最好例证。
又比如,建设银行在住房金融下的深耕也是战略性的(建行高层在去年多次论坛上均对此进行了强调),并以住房金融为基础衍生未来的消费金融业务,目前建行住房金融业务在行业内首屈一指。再比如,建行推出的纯线上线信用“跨境快贷”产品以及交行的跨境托管等业务也值得借鉴。在此之外,全球现金管理业务体系的搭建、养老金融、财富管理业务等普遍成为国有大行目前共同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将其视为特色金融所在。
(二)全国股份行:闯出一片天地后仍在寻求重点突破
相较于国有大行而言,集中出现在1980-90年代的股份行是最先经受市场考验的商业银行,那时的城商行与农商行还停留在城信社与农信社的阶段,因此如何在国有大行的围堵之下生存并寻求突破是摆在股份行面前的重大问题。但幸运地是,彼时的股份行面临着比现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前面的国有大行仍有诸多未涉足的领域等待股份行挖掘。
如今20余年已过,除海南发展银行短暂辉煌、深圳发展银行并入平安银行之外,多数股份行在规模、客户数、业绩等方面呈交了一份亮丽的答卷,也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如招商银行的零售金融、兴业银行的同业金融与银色金融、民生银行的中小微金融、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光大银行的财富金融与云缴费平台、浙商银行的流动性银行战略等等。不过,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很多新的问题再次出现,那些冲出一片天空的股份行在明确方向的同时,依然在寻求重点突破、尝试继续转型。
招商银行作为老牌的零售金融之王,奠定了其无可比拟的业内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在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领域继续扛起引领大旗(仅次于工商银行)。与此同时,招商银行批发金融也在结算业务、现金管理、跨境金融等方面亮点纷呈,这一点在排名第二的股份行兴业银行身上也有所体现。兴业银行明确提供聚焦结算型银行、投资型银行、交易型银行三大能力的提升,而借助于传统的同业金融与绿色金融优势,并在汽车金融、交易银行、财富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兴业银行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也在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对于略显低调的中信银行而言,可能中信集团旗下的非银业务更受市场关注,但是中信银行的出国金融业务以及国际业务在股份行中均名列首位便足以说明其特色金融的战略地位。此外,光大银行开创了我国银行业的财富管理时代,其财富管理业务在国内银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始终在保持着,而其特色云缴费平台在同业中领先优势同样明显。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如火如荼,目前来看平安银行正通过财富管理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交易银行业务解决由零售转型所带来的后遗症(如客户质量不高、对公业务平淡无奇等等)。
浙商银行正在致力于通过供应链金融、理财转让平台等路径将自身打造成为公司与零售客户的流动性服务银行,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现金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来优化流动性的同时达到帮助客户提升收益的目的。此外,浙商银行的跨境业务亦非常亮眼,2018年浙商银行国际结算量、国际业务中收、代客结售汇量、涉外收付汇量、代客外汇交易量同比分别增长21.35%、43.47%、89.55%、23.04%、49.99%,增速在股份行均为前列。
最后需要指出得是,多数股份行均对客户实行了分层经营,以中信银行为例,中信银行将对公客户分为战略客户(坚持一户一策和一户一团队原则)、基础客户(日均存款为10万元及以上对公客户)、有效客户(日均存款50万元及以上对公客户),其中战略客户为世界与中国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并聚焦汽车、互联网、地产、家电、白酒等五大行业的战略客户以及市政建设、国土住建、交通、教科文卫等机构客户进行经营,特别是对于中信银行而言,其战略客户和机构客户日均存款余额分别达到8951.14亿元和10788.59亿元(不含协议存款),合计接近2万亿元的日均存款,贡献非常大。中信银行对零售客户的分层也有特色,主要面向老年客户、女性和青年客户三大客群,2018年其老年客户数、女性客户数和青年客户数分别为1240.23万人、754.88万人、3023.32万户,同比分别增长23.14%、25.42%、22.13%。
(三)地方城商行:双重挤压下依然在拾遗补缺、特色深耕
我们筛选出7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商行作为分析对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城商行相较于股份行而言,登上舞台晚了10年左右,而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原因,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的城商行也曾多次经历危机,其抗风险能力要明显弱于全国性银行,但受到的政策约束却远远高于它们,在全国性银行已席卷全国主要细分领域的背景下,城商行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地方性银行自出生开始便面临着不公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正是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环境下,顽强的城商行体系仍然在不断努力、转型升级,力图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目前的134家城商行中,仍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对象可供参考。
对于总资产规模跨过2万亿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江苏银行三家城商行而言,已拥有足以匹敌股份行的体量,它们的聚焦点除了特色以外,还需要向股份行看齐,因此业务动作显得较为频繁。事实上,规模上的扩张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方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压力与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同业业务会成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长期支撑业务所在,毕竟这是那些股份行走过的路。
北京银行在公司金融、小微金融与零售金融等方面均有一定特色,成绩也比较明显,特别是其科技金融与文化金融在国内银行业中位列前茅,其零售金融的跨界合作模式也最为广泛和深入。上海银行同样在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零售金融等方面同样成绩斐然,特别是线上消费金融与养老金融的特色以及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江苏银行的直销银行业务曾经是其亮点,贡献了几百万的客户,而其线上消费金融业务以及绿色金融业务同样是其特色。
南京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虽然在同业中具有霸主地位,但其以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为主带动的客户增量同样值得效仿,高达1763万的零售客户预计也是通过线上平台引入。宁波银行的公司金融与小微金融客户分层异常详实,并制定了比较具体的量化标准,而其零售业务也主要以财富管理业务为主带动。对于徽商银行与杭州银行而言,前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零售条线的财富管理与对公条线的现金管理两个维度,后者的特色则主要以交易银行、科技文创金融和消费金融为突破口,成效也不错。
三、一些思考
全国性银行与地方性银行面临的生存环境较为迥异,前者已有先发优势甚至垄断优势,后者仍在苦苦追赶,不仅面临双重挤压的市场环境,还受到冗杂的政策约束,可谓举步维艰。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地方性银行在走着股份行曾经作为追赶者走过的路,这也是为什么同业业务对地方性银行会那么重要,这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很显然,没有机构网点布局优势的地方性银行难以满足全国性银行所提供的便利性与流动性,也就无法吸引足够多的有效户。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城商行仍然在做出他们自己的努力,在这二十余的时间里,规模在万亿以上的城商行已有5-6家,5000亿以上的地方性银行更是高达15家以上,而一些银行的客户数也已是百万级甚至是千万级,这是长期战略努力的结果,也是业务转型成效的具体体现。一些主流上市银行的特色金融是其重点突破的方向,特别是以财富管理业务和线上消费金融业务带动的零售金融战略成为多数地方性银行的共同选择,立足成为企业流动性服务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战略也是多数地方性银行对公条线的一致努力方向,这期间的线上消费信贷、私人银行、住房金融、科技文创金融、养老金融、跨境金融等均是具体的立足点,不一样银行却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特定的落脚点。
作 者:任 涛
来 源:博 瞻 智 库
往期回顾:
用益投资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会注明来源。如果您认为我们的标注有错漏,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关心问题,谢谢。电话:0791-86217869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非无法确认,《用益研究》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标注有错漏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在线客服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非常感谢!
征稿启事:为了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用益研究这个平台,促进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我们特长期面向社会诚征信托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原创文章和报告,欢迎业内外的机构或个人来稿。
来稿请投:yanglee46@hotmail.com
合作:QQ476967306;微信号yanzhi_2046
用益研究
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微信平
台,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资管行业
平台,我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准
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为客户提供及
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独立、客观的
分析评论,搭建最专业、最前沿的同业交
流平台。
我们的专业源于您的关注和需求!